如今社會發展迅速,人們都變得浮躁、焦慮。很多人都認為自己距離心理咨詢的距離很遠,因為自己并沒有心理問題。正如一千個人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每個人如何看待心理咨詢也是不一樣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心理咨詢呢?
在心理咨詢的關系中,我們稱求助者為來訪者,因為在心理咨詢看來,前來咨詢的人只是遇到了困難尋求幫助的訪問者,因此稱之為來訪者。
心理咨詢就像武俠小說里一樣,有很多種流派。比如主流的精神分析、行為認知、格式塔、人際關系等。但不管哪個一流派,最終目的都是幫助來訪者學會如何幫助自己,幫助來訪者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深化自我認識、糾正錯誤認知、學會接納、認識內心沖突、構建健康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強化自身的心理健康意識以及增加心理自由度。
心理咨詢是建立在雙方互相信任的關系基礎上,咨詢師會通過語言、表情、肢體語言、沙盤、繪畫、OH卡、催眠、意象對話等方式來幫助來訪者探索自己和了解自己。使來訪者用自己本身的力量幫助自己解決問題。
所以簡單來說,心理咨詢師更像是一個向導,一個帶你參觀自己內心世界的向導,帶你加深對自己的了解并學會如何應對。
當然,心理咨詢也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進行的。
它基于兩個重要的基礎:心理咨詢的理論體系和符合倫理的專業的基本設置。
心理咨詢師必須經過專業和系統的培訓,掌握心理學相關理論知識和相關專業技能,才能幫助來訪者解決心理問題。
很多人認為心理咨詢不就是聊聊天嗎?
其實不然,在心理咨詢中,咨詢師會從心理學的角度提供專業的、無條件的關注、傾聽、共情,并通過不同的技術和背景跟來訪者一起探索自己的困擾,幫助來訪者學會新的行為或思維模式能夠在咨詢以外的環境運用,從而更好地應對自己的在生活中出現的困擾。
也有人說,我自己看看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學一些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是不是就可以自我解決了?
確實,書籍和知識對自我解決問題有一定的作用,自我調節也是非常重要的心理能力。但是對于解決心理問題并沒有效果。
因為,心理咨詢師都需要經受系統的訓練才能成為咨詢師。一個合格的咨詢師需要接受專門的系統知識、技能訓練、熟知幾種流派、熟練運用幾種心理療法,這些不是看書和學幾次課程就能學會的。
舉個栗子:比如感冒咳嗽,你可以通過上網搜索吃什么藥注意什么情況讓自己更快的好起來,這就是知識對于自我調節的幫助;但如果感冒咳嗽了一個月,吃了藥也不見好,這時候就肯定需要找醫生做篩查來判斷自己到底是什么病。心理咨詢亦是如此,一時的心理問題可以通過一些緩解放松的方式解決,但如果是長期的心理問題就必須求助專業的咨詢師尋求幫助。
那么在了解了心理咨詢的信息和基本情況后,有的人就對心理咨詢抱有很大的期望了,畢竟心理咨詢費用不低,一次是不是就會好呢?
睿靈心理咨詢中心的創始人——青少年心理咨詢專家萬麗珠主任表示:心理咨詢很難快速見效。心理咨詢是一個持續的、動態的過程。這個過程包含雙方建立信任關系、處理情緒、澄清問題、來訪者的變化發展等因素。
這些因素決定了心理咨詢很難立竿見影。解決問題的時間和形成問題的時間是成正比的,行程問題的時間越久,就需要越長的時間去解決,因為在解決的過程中來訪者也會出現變化和發展,咨詢師也需要根據來訪者現在的情況進行調整咨詢策略和目標。
通常來說,第一次咨詢都是以收集信息、了解情況、商定咨詢目標為主。所以進行一次咨詢之后,仍然需要繼續進行咨詢。
當然,也有人認為自己的心理沒有問題,我只是遇到了困難,告訴我怎么解決就行了。
這就好比去醫院跟醫生說自己咳嗽,讓醫生告訴自己吃什么藥就可以了。如果這個醫生真的按照你的要求告訴你吃什么藥就好,那他絕對是個庸醫。
為什么?你可能覺得我只是治個咳嗽,醫生讓做各種檢查是為了坑錢,那從醫生的專業知識儲備角度來說,引發咳嗽的情況有很多,讓你做檢查是為了搜集證據,證明你的咳嗽跟他所判斷的病有沒有關系,綜合各種報告的信息之后醫生才能告訴你是什么病吃什么藥才能好。
青少年心理咨詢專家萬主任表示,心理問題的形成也是一樣,有的來訪者前來咨詢問自己情緒低落、失眠、厭食,是不是得了抑郁癥?如果都不知道你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況出現就給你下診斷,那肯定是為了騙錢。心理問題的形成因素非常的復雜,涉及到性格、人生經歷、生活環境、工作環境等各方面因素,再沒有充分了解的情況下胡亂下結論肯定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所以,心理咨詢的目的是將來訪者的心理問題連根拔起從而擁有一個健康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模式,以及學會應對今后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難,屬于授人以漁的一種關系,無需對心理咨詢有過多解讀,只不過是你恰好需要,而我們恰好提供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