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愛麗絲夢游仙境2》,最近評論最火的大片之一,大家都被其中可愛的角色、荒誕又有趣的情節所吸引。當我在回味《仙境2》里的奇妙幻境時,突然想到了這個詞:“夢境”。做夢是個非常有意思的事,那夢究竟是什么?于是,帶著觀影后的快樂心情,落筆寫下此文,對夢境解析并和大家一起來對“夢境”做一個新的探索。
文/楊小茜
夢的“內在劇場”
有一天,一個好友突然跑過來和我說:“我昨晚做夢夢到你了耶,是不是我們有段時間沒見面了,想你了呢?”也有的時候,會有朋友向我傾訴說,“我昨晚夢到我去世的爺爺,是不是他想我了,想讓我去墓地看看他?”…… 等等這樣對自己夢境的心理反映。其實,這些解釋都不這么正確。因為,夢里的人所代表的并不是我們所認識的那個真實的人,而是我們自己的一個部分,是這個人物身上某些與我密切相關的特質吸引了我們。
我們對這些真實人物的感受,有賴于自己的內在是如何看待他們的。實際上,不管我們感知到什么,夢境都是自己所創造的。當我們特別注意與我們直接互動的外界環境時,“夢境”就是我們自己內在現實的投射。所以對于之前那位好友的夢境,可以這樣解釋:你的形象出現在我夢中,我現在明白,我把什么樣的價值投射在你身上,這讓我對自己有了更多的了解……
夢似乎是現實生活的再現,在夢里,這些外在真實的人物,經歷,記憶,情感都被夢的程序轉化為我們的內化形象。這些活躍的夢境元素都是屬于夢者的次人格,僅僅存在于夢者的“內在劇場”中。夢中不同人物之間的沖突,反映的是他們所代表的夢者內在次人格之間的沖突。
夢中的“內在小孩”
“內在小孩”一直是我非常關注的一個內在探索的主題。有時候,在夢中會有孩子的形象出現,可能是你認識的,可能是你不認識的,也可能是你自己孩童時期的回溯,這些通常代表我們需要關照的那部分。“內在小孩”常常是攜帶著恐懼和信念模式的那部分自己,它帶著我們的童年記憶,還沒有擺脫過去,甚至可能處在真切的傷痛中,它象征著我們受傷的內在空間。
你可以試著通過夢境來監視你自己:把夢中的孩子視作你內在小孩的表達。你可以帶著你的內在小孩進入你充滿愛的空間,給它需要的溫暖和療愈。有這樣一個案例,一個20多歲的女孩兒分享了她的一個夢:
“我正走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個小女孩,大概4歲的樣子。在一個倒塌的樓房前,看著我。我走向她,她告訴我,她走丟了,不知道如何回家,希望我能帶她回家。我很快就喜歡上了她,覺得她可愛極了。我先帶她回自己家,洗了個澡,換上干凈的衣服,還給她吃了些糖果,她很開心。
接著,我送她回到了她的家。家里擠滿了人,來來往往,我特別想引起他們的注意,但卻說不出話,只是默默的看著他們。有人走過來看了我們一眼,又走開繼續做他們的事。我感覺到他們試圖丟棄這個孩子很多次了,而小女孩一直試圖回這個家里,好像不知道這一切,依然天真的笑著。于是,我決定,如果這個家庭不接受她,我可以領養她,把我所有的愛都給她。”
看到這個夢中各種不同的元素,可以感受到夢者自己的“內在的小孩”是柔弱的,是被傷害的,需要關心呵護。夢者在她的夢里,意識到她內在小孩的美,而和內在小孩在一起的時間又如此之少。因為夢者平常的人格卷入了太多的事務,并不注意其深層的需要。通過這個夢,她看清楚了,自己的深層需要總是被丟棄在一邊不去關注。她決定敞開自己的內心,面對柔弱、敏感、情緒化的那一部分,那一個需要關愛的一部分。
夢,并非只是一個思維的游戲,更多的是真正的通過內心轉碼,對自我療愈和成長的一個邀請。夢會暴露我們私密的欲望和潛意識的感受。有時候,是我們內在指引的一種表達,這種指引是我們更深層存在的一部分。夢是一扇開放的通往重要的個人與靈性成長的大門,期望這些夢境能夠給你帶來靈感,激發你去傾聽并走進你內心的存在。
問:夢和心理治療有什么關系么?
楊老師:我在日常做個案心理咨詢時,也會運用到夢的療愈,在潛意識中幫助你和你的內在小孩相遇,并賦予力量,幫助案主內在的成長。
如果你對夢元素的解析感興趣或者有一些迷茫想進一步的探索,可以直接添加楊老師的個人微信。愿在這個專業的道路上結伴同行!
楊 小 茜
Victor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