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個日本5歲女孩被父母虐待致死的新聞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明明是父母的過錯,可憐的孩子卻把這一切痛苦都歸在自己身上。
都說父愛如山,母愛如水,有媽的孩子像塊寶……生長在這樣的家庭里,每天戰戰兢兢地活在父母身邊,父母本該是世界上最親近的人,竟成了孩子痛苦的源頭。很多父母認為,讓孩子吃飽穿暖,教給孩子規矩,讓孩子好好學習,長大考上好大學,有份好工作就是對孩子盡到責任了。事實上,父母首先給孩子的,應該是安全感。沒有充足的安全感做基礎,孩子的發展不過是鏡花水月,最終一場空。
為什么這么說?先給大家看一個心理學上著名的恒河猴實驗。美國心理學家哈洛,把剛出生的嬰猴從出生第一天起同母親分離,分別給它兩個替代媽媽——掛著奶瓶的鐵絲媽媽和沒有奶瓶的布料媽媽。雖然嬰猴和鐵絲媽媽在一起時有奶喝,但它寧愿不喝奶也要和布料媽媽在一起。因此,哈洛認為,身體接觸對嬰猴的發展起到的作用要超過哺乳。
為人父母的責任,絕不僅是讓孩子吃飽穿暖、好好學習這么簡單,給孩子安全感是第一要務。自體心理學創始人科胡特認為,個體人格的發展是在和父母的早期互動關系中形成的,親子間的互動模式造就了嬰兒的自我觀。通過這種日復一日的互動模式。
可是,孩子天天在擔驚受怕中察言觀色,如何形成穩定的自我?一個真正的小孩應該是什么樣子的呢?我們可以從海桑的詩《一個小小孩兒》中找到答案:一個小小孩,如果他干干凈凈衣帽整齊,如果他一開口便是叔叔阿姨好,阿姨再見你好,如果他四歲就能讓梨,這又有什么意義。
帶孩子在游樂場玩的時候,經常見到因為孩子之間搶玩具而雙方父母大打出手的情景。許多父母見不得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受一點欺負,而自己卻在家對孩子進行棍棒教育。父母最喜歡聽話的乖孩子,卻不知道自己無形中正在培養一個任由別人捏的軟柿子,這個孩子將來在學?;蛏鐣细菀壮蔀楸话粤璧膶ο?。
教育學者尹建莉說過:“霸凌發生的唯一原因,是一個人的恨意和另一個人的懦弱遇到一起,兩個條件缺一不可。恨意與懦弱表現相反,成因相同,都是父母對孩子的各種不認可和限制所致。施暴者的父母本身往往直接表現出人渣品質,是壞榜樣;受害者的父母則可能品行端正,其過失在于太想做好,從而對孩子有太多的規范與要求?!?/p>
比如,孩子打碎了一個玻璃杯,如果第一時間是看父母臉色,說明孩子的安全感可能已經受到一些傷害;如果是覺得杯子碎了很難過,而沒有把關注點放在看父母臉色上,說明對于孩子來說父母是安全的、可信賴的,孩子不必把能量耗費在討好父母身上。
在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的作家男友離開世界前的最后一句話是:“生而為人,我很抱歉?!彼勺右苍趬Ρ谏蠈懴逻@句話。他們的一生都在渴望愛、渴望被愛,尤其是松子,在小心翼翼地付出和討好中走完了自己坎坷曲折的一生。
沒有安全感的孩子,一生都在尋尋覓覓,希望找到那個能看到TA內心的人,渴望得到一句肯定,卻往往都會失敗。因為,他們不知道,真正的安全感,其實在自己心里,而不是靠別人給予。安全感,是父母送給孩子的最重要的一份禮物,也是獨一無二的、別人無法取代的禮物。讓孩子活得缺乏安全感,就是父母******的失職。當父母沒有學會自我覺察和自我成長,沒有辦法面對自己的痛苦時,就會把情緒轉移到孩子身上——因為孩子天然地愛父母,愿意犧牲自己成全父母,成為父母情緒垃圾的收納箱?!?/p>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弊鳛楦改?,我們無法做到隨時隨地為孩子遮風擋雨,但是我們可以給孩子充足的安全感。有了安全感做鎧甲,孩子就會有強大的內心,任憑風吹雨打也會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