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放開一個多月,有不少家庭已經經歷了一輪“陽康”,帶著孩子前往他們向往的地方,補償三年來錯過的時光。
但是,疫情帶來的“次生災害”并未就此消失,管控和經濟影響讓孩子們經歷了更多的挫折感,比如想買的東西不能買,想去的地方不能去,想見的人不能見。很多調查都顯示,孩子們的焦慮、抑郁狀況嚴重了許多。
2022年4月,上海市教育科學院楊彥平博士對上海中小學生心理狀況進行調查其實,這種反復出現的挫折感,是非常需要警惕的,因為這正是引發習得性無助的原因之一。什么是習得性無助?簡單說,就是覺得自己努力不努力都一樣,有一部分孩子表現出所謂的“躺平”“擺爛”,正是這種狀態。
而這種情況,不僅僅在疫情期間出現,過去、未來,它都可能發生在孩子身上:有的孩子聽厭了“別人家孩子”的故事,因為“學不學都一樣,反正爸爸媽媽只會問為什么沒人家考得好”;有的孩子對學習又痛苦又迷茫,“爸爸媽媽只會讓我下次努力,卻從來不問我遇到什么困難沒有”;有的孩子甚至厭學、不想出門,因為“不管我想做什么,最后還是要爸爸媽媽來決定”……
那要如何讓孩子走出這樣的消極狀態?有沒有什么方法能預防孩子產生或再次出現這樣的心態呢?在浙江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的任俊教授看來,從字面意思看,習得性無助是孩子們在經歷了多次失敗以后,產生的不愿意努力,以及覺得努力沒有意義的心態。
既然是應對習得性無助,那么培養孩子的“習得性樂觀”便是正好,也就是培養和提升樂商(快樂的能力)。但樂商并不僅僅指用快樂替代無助。在多年的研究中,他發現孩子的習得性無助有些是因為經歷了多次的失敗,有些則是在生活中失去控制感,或兩者兼而有之以后的一種反應。他認為,從這個意義上說,孩子有時成了大人為了達到目標、滿足控制感以及實現個人愿望的工具,而大人卻在這個過程中打著教育的名義。
而培養樂商,更重要的意義在于,讓孩子獲得樂觀面對生活的習慣,讓快樂不僅是一時的,更成為一種長期的處事習慣。30分鐘就可能形成習得性無助,孩子們比成人更脆弱習得性無助這個概念,很多人雖然不了解,但也有所耳聞。
50多年前,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在動物實驗中首次發現習得性無助的現象。后來,他又以控制感為核心,設計了關于人的習得性無助實驗。參與實驗的被試者都是大學生,最終實驗結果也證明,人確實會患上習得性無助。從本質上說,習得性無助指個體覺得自己無論多么努力,那些挫折和失敗還是會發生的,因此就不再努力了。
在這些實驗中,對象都是成年人,那么孩子的情況會有所不同嗎?帶著這個問題,任俊和自己的研究生,做了一個關于兒童習得性無助形成時間的實驗。結果令人擔憂,兒童形成習得性無助比成年人更快,在失去控制感的情景中,只需要很短的時間(實驗中是30分鐘)就可能形成習得性無助。
之所以要特別強調兒童比成年人更容易形成習得性無助,是因為我們許多人在生活中有一些看起來很正常的行為方式,可能會無意中就讓孩子形成習得性無助?!北缓鲆暤目鞓?,恰恰是孩子需要培養的一種能力毫無疑問,習得性無助是一種消極的狀態,覺得自己的努力不會帶來改變。有研究表明,高樂商的人會更愛微笑,而微笑本身就是一種交際手段。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高樂商的人更愿意主動尋求社會支持和良好的人際交往。遇到好事,他們更愿意分享,遇到壞事,他們也更愿意向別人尋求幫助,而不是被動地等待別人來發現自己的問題。大家說的情商主要指社會情感能力,強調在社會交往中識別他人的情緒,以及合適地表達自己的情緒。而樂商,顧名思義,指快樂能力,主要目的在于提升自己或他人的快樂和幸福。
比如孩子看到好朋友在難過,情商強調孩子要能看懂對方的情緒,以及給予合適的反應。而樂商則會強調用自己的快樂去感染對方,能夠找到適當的方法讓對方也快樂起來??梢哉f,情商是樂商的基礎。與此同時,對于習得性無助,樂商又比情商更有針對性。而因為經歷和環境不同,并不是每個孩子都具有高樂商的。所以,樂商也是一種需要培養的能力。
但在實際生活中,樂商這個能力總是容易被忽略。一方面,是很多人忽視了孩子短期的快樂體驗。比如當孩子在學校表現不好時,家長可能會把原因簡單地歸結為“孩子不夠聰明”,或是“孩子不用心”“愛偷懶”。但許多時候,孩子可能是因為當時情緒正沮喪,所以才不愿意努力,或是覺得有心無力。如果直接給孩子貼上“不聰明”“愛偷懶”的標簽,那么他們很可能陷入習得性無助,一時的壞成績、壞表現也很可能變成一種習慣。
對快樂的品味能力是現在孩子非常缺乏的。有的家長總教育孩子要笑不露齒,不能得意忘形,這其實不對。笑就是要露齒才會對快樂體驗得更深刻,得意忘形了才會讓這一時刻深深地刻在腦海里。比如孩子拿到了不錯的成績回家,家長卻說“孩子,成績代表了過去,快把它忘記,你要繼續努力”這就是典型的沒有品味能力。所以,雖然快樂每個人都有,但是如何更好地去體驗快樂,甚至能長久地用樂觀的態度生活,是孩子們非常需要鍛煉的能力。
三年疫情給每個人都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孩子們的快樂體驗也減少了很多。曾有媽媽在微博上說,自己的女兒還在上幼兒園,但是三年來,一家人在外一起吃飯的次數都屈指可數。甚至連女兒過生日時,她原本計劃好了要帶女兒去游樂園,但猶豫再三,還是在家過了。
但好在一個人的生活不會總是不快樂的。對孩子來說,要想提升樂商,其實就可以從提升即時的快樂體驗和培養樂觀心態兩方面著手。提升即時的快樂體驗,也就是提升短期的快樂體驗。就從導致習得性無助的無助感來說,把控制權交還給孩子,其實就是一種方法。
三年的疫情是一場重要的經歷,受到疫情“次生災害”影響的孩子也需要一段時間來恢復。在網絡上,有很多家長留言或是發文表達感慨,說疫情讓自己明白,拼命“雞”娃、“雞”成績是不理智的,孩子健康快樂才是最重要的。這是一個很好的兆頭。任俊說,在傳統的教育觀念下,家長總是跟孩子強調要會吃苦。所以,會有“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俗語流傳。但如今,我們不僅要教會孩子堅韌,讓他們能吃“苦”,也要教他們如何快樂,讓他們會吃“冰激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