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說結論之前,先給大家講兩個故事。
故事一:有一對夫妻出去旅游散心,結果剛到目的地突然就下了場大雨。妻子出行前叮囑他一定要帶傘,結果丈夫因為嫌麻煩就沒帶,不過他也自知理虧,于是就把自己的衣服給妻子披著,自己被淋了個透心涼。
結果到了旅館,丈夫的體溫開始升高,也開始不停的咳嗽。妻子也是忙前忙后的又烘衣服又燒水。如果是故事的話,到這里應該是兩人恩愛和諧的場面,但現實往往并非如此。
妻子這時候開始絕大多數媽媽都會做的那樣:
“讓你帶傘讓你帶傘,你就是不聽,這點小事你都做不好,結果現在感冒了吧?還好我帶了暖水壺,不然現在你怎么辦?本來是出來散心的,結果還是折騰了一天,我上輩子肯定是欠你的,趕緊把水喝了,喝完我繼續燒,一點都不讓人省心……”
然后是另一個故事:
這是一位作者去拜訪一位讀者。這位讀者給作者寫信控訴自己的老公“沒用、無情、不問家事”,她自己為家盡心盡力,結果老公跟孩子從來都不懂得感激。
于是拜訪之后才明白為什么會這樣。
那天晚上,她老公回來的稍微有些晚,回來后,她什么也不問就開始說:回家就躺在那玩手機,你回來干嘛?就你累!我上一天班回來還得給你們倆做飯洗衣服,我不累嗎?
她老公回到:那你就先放那,一會我來做。
說完之后她老公就起身準備拖個地,結果她一把奪走:就你那活干的還不如不干,干啥啥不行,還能指望你干啥?
這時候孩子剛從衛生間出來,似乎意識到了什么趕緊跑回房間,但依然沒能逃過媽媽怒吼:跟你說了幾遍了毛巾不要到處亂放,就是不聽,就這點事你都干不好!
邊說著邊把兒子的毛巾重新洗好掛好。
兒子十分不高興的反駁道:我怎么放你都說我放不好,那干脆你自己放算了!
這一刻作者明白了,為什么老公不愿意回家,兒子不愿意跟她說話。
沒錯,這家確實是干凈整潔,有條不紊,但是她看老公的眼神充滿了嫌棄和厭倦;看孩子也充滿了嘆氣和哀怨。
后來作者從她老公那得知,他寧愿妻子這些都不管,也不想再聽到她沒完沒了的職責、抱怨。
從這兩個故事我們不難看出,女方覺得生活的幸福指數越來越低,原因都出在她們無休止的嘮叨和抱怨上。
她們都不是尖酸刻薄之人,也不是學識淺薄的潑婦,本質上,她們都是心地善良,為家庭辛苦復出的好老婆和好媽媽。只不過她們的表達方式和發泄方式導致了她們現在的生活情況。
人都是情緒化的動物。當你提供給別人的情緒價值過低,那別人跟你在一起就總會感覺別扭和難受。即使你付出了很多,但在別人眼里也不過是一種負擔。
當然,我非常理解媽媽們很辛苦希望家人理解、關心,也希望家里人能幫自己多少分擔一些,但是錯誤的方式和方法只會將家人的越推越遠。
像上面的兩個故事,如果多給對方些理解和信心,既然沒帶傘淋雨了,那就趕緊找地方避雨;丈夫說他一會來做,那就交給他。
幸福的女人有很多,她們也不是一股腦的只知道付出,她們會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去精進自己和充實自己。她們會改變思維方式,讓自己在家庭關系中游刃有余。她們懂得只有不放棄自己,才會獲得精神上的自在,收獲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