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id="jdvdl"><cite id="jdvdl"><thead id="jdvdl"></thead></cite></p>

<noframes id="jdvdl"><address id="jdvdl"></address>
<address id="jdvdl"></address>

      心理文章

      心理文章

      你所在的位置:網站首頁>心理文章

      青春期厭學,也許不是壞事
      時間:2022-11-05 作者:管理員


      在我們的青少年來訪者中,青春期厭學的比例占據了絕大多數。很多父母都在孩子出現厭學情緒的時候感到困惑,孩子厭學該怎么辦?

       

      而且有很多家長也表示現在孩子的教育資源很好,物質上面也比較豐富,生存壓力也不大,唯一的壓力就是成績壓力,家長們認為孩子們如果連成績壓力都承受不住,以后到社會上怎么承受其他壓力?

       

      表面看這似乎確實是孩子自己的問題,孩子的承受能力差、不上進、貪玩有關,但仔細想想,孩子們厭學真的是討厭學習嗎?

       

      講個故事:一個初中女生,在老師和家長眼里絕對是乖乖女、別人家的孩子。但在某一個學期也不知道她怎么了,經常身體不適,不是胃疼就是喉嚨疼,一開始的時候每天還能堅持上個3、4天學,但是到后面就一天都不上了,天天吵著頭痛。

       

      而經過觀察,媽媽也發現孩子只要一提到上學,立馬渾身都不舒服。家長自然認為孩子是為了逃避學習說謊,所以非常生氣,還把孩子劈頭蓋臉一頓批評教育:小小年紀就這么承受不住壓力裝病,還學會了說謊,你怎么這么沒出息等等……

       

      而這個女生也吼道我一去學校就胸悶,感覺喘不上來氣,我沒有說謊!我也沒有裝??!

       

      那么情況到底是怎樣的呢?

       

      深入了解之后發現,從一年級開始,父母對女兒的要求就是一定要端正態度。父母表示學不學的會是能力問題,但糊弄了事是態度問題。所以女生的卷面必須整潔,字跡工整。

       

      女生也養成了認真對待的態度,作業和卷面都非常的工整整潔,經常能得到老師的表揚。但隨著年紀的增長,升入高年級后課業開始變得復雜,難度開始增加,作業也越來越多,而女生只習慣了認真寫好每一個字,卻不善于思考復雜多變的題目,作業經常要花別人兩到三倍的時間才能完成。

       

      解不開題目,精力又不足,女生的成績開始下滑,而一個寧愿熬夜也要把作業寫得工工整整的孩子,當然不能接受越努力認真對待,成績卻越來越差的事實。

       

      于是女生開始害怕去學校,可她沒辦法跟父母表達自己的想法。因為父母給的回應只有無止盡的說教和講理,父母也不可能允許她不去學校,所以只有在身體不舒服的時候,才可以逃離學校。

       

      久而久之,一提到學校,身體自然就會出現各種問題。

       

      在心理學和精神病學中,叫作“軀體化”,也就是說孩子的意愿如果無法通過語言來表達,那他就會用身體反映出來。同樣這也是一種保護機制,這種軀體化的方式會告訴身體主人,再繼續撐下去就會出現問題,徹底崩潰。這也在提醒家長:孩子現在遇到了困難,如果想解決問題,那就需要聽聽孩子的聲音了。

       

      除了會出現“軀體化”,孩子們還會出現沉迷的情況。

       

      有的孩子沉迷網絡聊天、沉迷電子游戲、沉迷看電視、沉迷看小說等等。7月的時候,廣東的黃先生因為10歲的孩子沉迷看電視,于是怒砸電視。盡管事后黃先生也覺得自己行為過激,但爸爸覺得如果毀掉一臺電視能讓孩子有更好的習慣,這也比較值得??砂职譀]想過這個行為對孩子的傷害會有多大,這會對父子關系的發展極為不利。

       

      也許孩子短暫回歸了學習,但長此以往,孩子可能會再沉迷其他東西,比如手機、電腦,即使家里的設備被毀,他依然可以選擇去網吧,去商場等等。

       

      所以,深究下來,當孩子沉迷電子設備的時候,他也是在進行自救。一個人格健康的孩子,必定要在成長中獲得三種需求:鏡映需求、理想化需求和孿生需求。

       

      鏡映需求是指孩子需要從父母那里被承認、被接受、被關愛、被理解,父母就宛如一面鏡子一樣給出孩子一定的反饋,孩子才會有重視感和自我價值感。

       

      理想化需求是指孩子需要在外面受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有一個能感受到溫暖和平復心情的地方。

       

      孿生需求則是指歸屬感和參與感,至少孩子需要待在一個對自己認同的群體。

       

      所以,如果學習是孩子滿足這三種需求的唯一途徑時,成績不好的孩子會經歷什么呢?成績不好,孩子就得不到父母的認可,遇到挫折也沒有能安慰的地方,跟同學相處也得不到同學的認同。

       

      在學習這件事上,孩子會面臨全方位的失敗和打擊,他會失去自我成就感和自我價值感,而且在他的生活中只有被批評、被挑剔、自尊和自信都被徹底剝奪。

       

      各位家長,試想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成年人咱們都可能會有點崩潰,會失去動力,會想躺平,會開始懷疑自己的生存的意義,但生存壓力告訴我們還是要咬牙堅持,那現在孩子遇到了這種情況,他們不愿意上學是不是就很順理成章?

       

      那么孩子們會采取什么措施去咬牙活下去?他們的注意力不會再放在學習上,會放在那些他感興趣、能感受到自我價值感、能體現自尊和自信的事情上。比如會沉迷看電視、小說,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沉浸在故事里整個人是放松和愉快的;沉迷玩游戲和網友聊天,因為在這里面他們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感和認同感;與此同時,在這些沉迷情況中,他們能夠感受到喘息,能感受到安慰和平復自己。

       

      而家長們的極端行為則是像夢魘一樣,侵蝕了孩子們最后的心靈家園。

       

      所以,當孩子們開始沉迷的時候,是這些沉迷的內容毀了孩子們嗎?不,正是這些娛樂的項目使孩子們還清楚的知道,自己對活著僅剩的眷戀。如果當家長們徹底毀了這些,那么油盡燈枯的孩子們只能走向滅亡。

       

      當然,出現厭學這個狀況的時候,并非是告訴家長們厭學的問題都應該歸咎于家長,畢竟厭學是多重因素疊加之后演變成的一種結果,只不過這個結果不能只是由孩子一人承受,需要家長們進行幫助。

       

      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是從失誤和錯誤開始的,只有經歷過錯誤才能總結出經驗知道如何才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如果把錯誤和粗糙看成是巨大的問題,表達出強烈的不滿、批評和強制性糾正,孩子們會畏縮,他們會因為怕犯錯而不再敢于嘗試,也不再擁有吸取經驗的能力,他們會戰戰兢兢的去做每一件事,一旦出現錯誤就會更加的畏縮,最后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很多家長其實都有一個很大的誤區,家長們認為孩子的抗壓能力是被罵出來的,但實際上孩子們的抗壓能力是被家長們“慣”的。這個“慣”并非是溺愛的那種意思,這個“慣”是指當孩子犯錯的時候首先要告訴孩子他們犯了錯,其次讓他們知道這個錯誤帶來的后果是什么,再讓他們去思考該如何做,當孩子們明白了如何面對錯誤的時候,他們就不再懼怕犯錯和困難,因為他們知道只有去挑戰了困難,才能解決困難。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對孩子的各種情緒表示理解、尊重和包容,并幫孩子解決困難,而不是當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一股腦的認為自己的孩子就是想逃避,久而久之,再熱烈的一顆紅心也終究會變成死灰。

       

      最后,讓孩子們健康成長的不應該只有理性的苛責和謾罵以及說教,更應該多一些感性的安撫和擁抱。

       


      中出字幕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