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神仙托夢”“祥龍預兆”等和夢境有關的傳說不在少數,這是當時人們對夢境不解,而只能將其神話的表現。
來到如今的二十一世紀,經過數百年對夢境的研究,人們的解讀有了更科學的看法,還出現了“夢境心理學”等細分研究領域。
當然,當代社會中仍然存在“周公解夢”等迷信的解讀,也受到部分人的追捧,被視為寄托情感和希望的存在。
如此種種,說到底,目前人類對于夢境的探索還處于初級階段,對于夢境含義的精準解釋,還有待后人進一步挖掘。
那么“夢見一個人,說明他在想你”這種說法到底有沒有道理?
下面就目前我們已有的研究進行探討。
根據生理心理學的知識,我們可以得知,個體的睡眠共有4-5個睡眠周期,而每個周期又可以細分為五個階段,前四個階段被稱為非快速眼動睡眠期,而第五個階段,則是快速眼動期,也就是個體專屬的做夢期。
在前兩個階段時,我們的睡眠還處于較淺的入睡前期,五感尚未完全閉塞,所以頭腦在保持適度的清醒與警惕的基礎上,對于外界環境的變化也能較快感知到。
但是到了快速眼動期,個體就達到了睡眠的最深期,潛意識得到前所未有的放松,也就自然形成了我們腦海中的夢境。
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否進入夢境?
其實可以通過睡覺時是否有快速的眼球轉動。
關于夢境到底是什么,社會各界各有各的說法,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歷史上從精神分析及心理學角度解析夢境的第一人,弗洛伊德認為夢境是“探索大腦無意識活動機理的捷徑”,
他的研究,直接將夢境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也正是他的研究,讓人們開始正視自己的夢境,并試圖對自己的夢境進行解析。
夢對于一個人來說,其實是******的自我防衛機制,我們在社會生存,難免受到各種各樣的隱形壓力,以及由此產生的復雜情感和掩藏在內心的心理創傷,有很多想法可能我們自己都尚未察覺,只是暗暗地存在于潛意識中。
但是那些害怕的、介意的事情,都會以各種方式,一次又一次地鍛煉你的心理承受機制,同時也在治愈你弱小的心靈。
因此,夢也可以是期望的演播室,你想見的人、你們曾經一起做過的事,都可能在夢里出現,讓你滿心歡喜、回味無窮。
小美多年來一直在做一個重復的夢,在夢里,小美被一個看不見臉的人追趕,以至于每次驚醒過來后,都深感恐慌、心跳加速、四肢疲憊,這樣的狀況持續了半年,嚴重影響了她的生活狀態,她不得不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幫助。
在心理咨詢師的梳理之下,她才知道,原來這個一直被追趕的夢境,是受原生家庭中強勢母親的影響。
其母親極強的控制欲和鞭策力度,使小美時常感到高度緊張、想要逃離,但是自己在清醒的時候并沒意識到,母親的行為會帶來如此深遠的影響。
另外,夢境還可能起到“預知未來”的作用,神經學家卡薩特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收集了兩千多個夢境的內容,經過縝密的分析得知,原來我們平時會做的噩夢,很有可能是身體發出重大疾病的預兆,并且這種疾病,很有可能會在幾天、幾周乃至幾個月后表現出來。
因此,有的時候,噩夢可能并不是那么簡單,需要多加小心。
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夢境與現實有一定的統一性、一致性,并不是很多人以為的完全相反。
人與人之間的糾葛往往錯綜復雜,你夢見的那個人,可能是你正在暗戀的人、可能是已經離開你許久,但你仍心存遺憾的人、也可能是早已遺忘的人……
有人認為,夢見一個人,是對方正在遺忘你的表現,也有人說,如果經常夢見同一個人,代表著你們之間的緣分未盡,現實中還有再續前緣的機會,還有可能確實是你太過想念對方,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的結果。
但是根據心理學的實驗發現,人與人之間不管隔著多遠,都存在著一種神奇的磁場:
你夢見一個人,很有可能是因為對方正在想你,是對方對你的這種思念,帶動雙方的腦電波互動,從而帶動磁場,干擾你的睡眠。
雖然說,你夢見一個人完全有可能是因為對方在思念你,你也或許早已在現實生活中忘記他,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個人在你過去或現在的生活中都占據了重要的地位。
從心理學實驗的角度,我們能夠得出如此結論,但實際上,這只是一個供你參考的思考方向。
每個人所做的夢境內容千奇百怪,夢見他人的方式也各有不同,說到底還是要根據現實生活中的相處情況,去判斷你夢見這個人的真實原因,到底是因為恨意、愛意,還是因為對方對你的思念影響所致。
心理學家發現我們平時所能察覺到的想法,只占5%,而其余的95%都是所謂的潛意識,而我們的夢境,恰好能夠解釋一部分被隱藏起來的潛意識,例如我們為什么會選擇這份職業、為什么會和這個人結婚等等。
我們的行為和選擇,往往都是由潛意識所決定的,為了更清晰地掌握自己的生活,我們就需要利用好自己的夢境,把握好夢境這扇通向潛意識的大門。
生命既是豐富的,又是短暫的,你與一個人的緣分也是無法判定的。
俗話說,人生就是你一個人的孤獨旅行,沒有人能夠陪伴你一輩子,可能有些人會在陪你走過一段旅程后,悄無聲息地離開,無論你有多么的不舍,也只能將希望給予夢中預支重逢。
所以夢境或許也是在提醒我們,要珍惜眼前人,珍惜每一段來之不易的情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