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婚姻對于兩個相處了很久準備永遠相處下去的人來說,等于是修成正果,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化,現代人對結婚的觀點跟以往大大不同,結婚仿佛只是一個手續,過不了就離。當然,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結婚依然是一個重要的決定,這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問題,比如家庭成員之間的相處、物質基礎等等。
不過別說現在的青年們對結婚很糾結甚至恐懼,早在百年前的進化論著作人達爾文也糾結過這個問題。不過他倒是認認真真的盤算了一陣子之后得出了自己的結論。
在維多利亞時代,如果也有現代的各種紅娘平臺,那達爾文一定是在婚介行業榜上有名的人物。
他性格迷人,令人尊敬的教育背景,事業一帆風順,還將繼承一大筆遺產。即使他外表沒那么俊朗。
維多利亞時代的人們審美取向分類十分的明確,這與進化心理學的結論相一致:良好的經濟狀況會讓男性成為有魅力的丈夫,而漂亮的外貌則會讓女性成為富有魅力的妻子。
也就是說,在那個時代衡量男人的標準是他能為女人提供多少物質財富的能力,而女人則是能為男人提供什么樣的愉悅視聽的裝飾。而當時到達適婚年齡且符合達爾文身份的女性都是貌美迷人,至少也是討人喜歡的那種。
除此之外,年齡也不是男人需要擔心的事情。和達爾文處于同一社會階層的女性大多會在20歲左右的時候開始極力展示自己,希望趁年輕貌美俘獲一個男人,而同年齡段的男人們則跟達爾文一樣,一心一意追求事業地位以及金錢,以便于自己日后可以吸引到年輕女性。
在維多利亞時代,女人嫁給年紀大得多的男人是非常自然的,而男人娶了一個比自己老的女人則會讓人們感到詫異。即便是年齡差很小,也會引起人們的議論。
最后,達爾文做了個抽象的決定。他在紙上分別列了兩欄,一欄是結婚,一欄是不結婚。
在結婚這欄他寫了可能會有孩子,雙方是對彼此感興趣的長期伴侶以及共同相愛和玩耍的對象,至少比養條狗強。有家,有人照顧,可以和女人閑聊一些事情,對自己的身體健康很好,但是會耽誤時間。
當這些寫完的時候,達爾文認為婚姻會侵占很多時間,尤其是工作時間,于是他轉向不結婚那一欄,寫出不結婚的理由。
他想了想,寫道:可以想去哪就去哪,不用被迫拜訪親戚和處理各種瑣事,剩下了養孩子帶來的花費和焦慮,而且會很浪費時間,還要努力賺錢養家,用來買其他東西的錢會減少很多。
然而,當這張東西貼出來之后,民眾普遍支持結婚,并給了他很多結婚的理由。思考過后,達爾文在結婚一欄總結到:如果自己要像一只工蜂那樣忙碌一生,什么都沒有,那真是讓人難以忍受,這堅決不行。想象自己在倫敦一個又臟又臭的房子里獨自度過每一天,再想象漂亮溫柔的妻子坐在沙發上,爐火正旺,還有好書和悅耳的音樂,這實在是太美妙了。結婚,論證完畢!
即使后來又出現了一波新的疑慮,但毫無疑問,達爾文依然認為結婚是必要的。不過他表達了結婚的必要性之后,反而使很多人出現了結婚前焦慮。不管是男方還是女方都會更擔心自己所選擇的終身伴侶是否是那個對的人。
對于男人來說,這個焦慮的原因并非是指特定對象,而是指終身伴侶這個概念。在一夫一妻制的社會制度中,婚姻在很大程度上阻斷了男人與其他女性發展關系的前景,他們多少會有一種冒險生活已經結束的感慨。
達爾文后來也表示,我不再有機會了解法國人,游歷歐洲大陸,去坐熱氣球上天,獨自去威爾士旅行,可憐的奴隸,你會比黑奴過得更糟。但即便如此,還是要相信命運,擦亮眼睛去尋找,畢竟還是有很多快樂的奴隸。
到這,達爾文做出了結婚的決定,對于結婚的思考也就到此結束。
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了上百年,而如今我們面對的結婚焦慮情況卻和一百年前大同小異。處于現代的我們要考慮雙方家庭的和睦相處、夫妻之間的關系相處、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以及各種雞毛蒜皮的事。再加上現在社會競爭激烈,不管是結婚還是養娃成本都讓人望而興嘆。
忙碌的工作讓很多年輕人無暇去培養自己的情感,也無暇接觸更多異性去思考什么樣的伴侶才是自己希望的伴侶。
盡管對于達爾文的結了婚就成了奴隸這種說法無需認同,但他依然給了我們一個新的思路去思考結婚與否的問題,根據個人所需來思考結婚所帶來的和失去的進行對比,至少不管結果如何,這樣的選擇都是遵從了自己的內心,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