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則視頻上了熱搜,一個十歲左右的男孩拿著菜刀沖著工作人員嘶吼:“今天非要砍死他!誰也不能阻止我!”
看到這場面我第一反應是想到了電影《掃毒》里面張家輝的名場面:“段坤我吃定了,耶穌也留不住他,我說的!”
只不過電影里張家輝與“段坤”有一段不為人知的過往,所以會有這么大仇恨也是可以理解的,但這十歲男孩跟核酸的工作人員又有什么深仇大恨,以至于這小男孩非要砍死他呢?
從整個視頻來看,其實就是男孩踩了個平衡車來做核酸,但是被工作人員勸阻之后男孩憤怒回家拿了一把菜刀回來,并發生了這樣的場面。
視頻后半段,疑似男孩親屬的老人不僅沒阻攔,反而還怪罪于他人,因為男孩有某種疾病,受到刺激才會如此沖動。
評論紛紛認為這就是熊孩子。即使時候孩子媽媽發文道歉,并表示孩子患有雙相情感障礙,卻也沒得到諒解。
很明顯,這個熊孩子的情況雖然極端,但也并非個例,近幾年爆出的熊孩子事情一點也不少。比如那個在電梯里撒尿導致電梯短路、用力踹電梯門導致電梯當場停運、從樓上往下扔滅火器差點砸死人等新聞比比皆是。
本質上來說這還是個家庭教育的問題,但是近幾年似乎教育孩子越來越難了。
嚴格一點吧,扼殺了孩子的個性和天性,長大以后控訴原生家庭。
寬松一點吧,容易變成熊孩子,最后被社會教做人。
那么孩子到底是性本惡?性本善?還是一張白紙?到底該以什么樣的尺度教育呢?
從孩子們的各種表現來看,斯坦利·霍爾曾經提出過《復演論》。
他認為,孩子的心智如同動物和原始人,而非正常人。兒童的成長過程恰似人類從原始社會進化到現代文明的過程。
荀子也曾認為凡人有所異同。饑而欲食,寒而欲暖,勞而欲息,好利而惡害。
他們認為從正常人的角度來說孩子生來就是惡的,至于到底是變成善還是惡都有可能。
所以很多人也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只有把孩子收拾服帖了,他才不會闖禍。
同樣也有人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孩子變惡是因為家長過度養育扭曲了孩子的認知。有人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邀請135名3-4歲的孩子玩猜謎,而且他們故意把謎底留在了房間里并告訴孩子們不要偷看之后就離開了。
這些孩子被分為3組:組1面前有一面鏡子;組2被要求不能撒謊;組三則沒任何要求。
結果發現組2和組3的孩子撒謊幾率幾乎一樣,而組1卻特別低。
也就是說,實驗發現通過鏡子孩子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樣子,會更加重視自己對待外界的方式,并形成更強的自我意識和道德標準。
所以又有家長高呼教育要順從本心。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白紙論。盡管哈弗教授史蒂芬·平克研究證明,孩子的出生就是帶著不同的基因配置來到這世上的,但仍然有很多父母認為孩子是純潔的,是環境帶壞了孩子。于是他們會舉報游戲、動畫、電視劇確保孩子不受外界污染。
因此,以上者三種說法除了白紙論比較不靠譜外,性本善和性本惡都有一定的道理,不過到底怎么教育還有一個更科學的答案。
平衡式教育也許是最適合現代社會的教育方式。就是既有嚴厲的規則約束,也有寬松的支持共情,融合成一種既嚴厲又體諒的教育方式。
以這個事件為例,在平衡式教育中首先做法是先強制孩子停下當前行為,然后先表達理解孩子現在的情緒和行為動機,然后才是進行引導孩子該如何去做。
這樣既制止了越界行為,孩子發泄情緒的目的也達到了,自然就會停止各種撒潑行為。
相比完全嚴格和縱容無視的父母來說,實行平衡式教育的父母所教出來的孩子在認知方面和社會能力發展方面比前兩個都要強。
雖然平衡式教育并非是完美的教育方式,但至少避免了過度保護和過度管束的問題。當然,也有教育發現平衡式教育養育出來的孩子大多數都比較中規中矩,不過平衡式教育會引導孩子不走偏路,也不過多干涉孩子的成長節奏。
因為孩子要的只是心甘情愿的成長,他們不想做懂事的老大,也不想做別人家的孩子,這些都是家長將自己的意愿強加給孩子的,孩子們不喜歡這樣的自己。榮格曾經說過:往外張望的人在做夢,向內審視的人才是清醒的。
作為家長要清楚,你所給孩子進行的選擇和教育方式,到底是孩子想要的,還是你希望孩子想變成的樣子?到底孩子這樣真的會變的更好?還是只是滿足了家長自己的各種需求和渴望?
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做不到滿分,畢竟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但也只是第一任老師,只有經歷了跌跌撞撞、蹣跚學步,才能學會在藍天下自由的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