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id="jdvdl"><cite id="jdvdl"><thead id="jdvdl"></thead></cite></p>

<noframes id="jdvdl"><address id="jdvdl"></address>
<address id="jdvdl"></address>

      心理文章

      心理文章

      你所在的位置:網站首頁>心理文章

      為什么你跟孩子的溝通總是無效的?
      時間:2022-06-12 作者:管理員

      我相信家長們在平時閑聊的時候,說的最多的就是孩子不聽話或者跟孩子沒話說。很多家長們表示自己怎么說,用什么語氣說孩子就是不聽。而這也導致了一個很可悲的后果,孩子的事都不愿意跟家長說。

       

      如果要問孩子們為什么不愿意跟家長分享孩子們的原因,絕大多數的孩子都會說:因為他們不聽。

       

      導致這個現象的原因,我認為是,是家長們親手堵住了孩子的嘴。家長們你們同意嗎?

       

      實際上很多家長都不是一個合格的傾聽者。

       

      舉幾個例子:比如孩子正在吃零食,然后跟你說媽媽這個東西好好吃。這時候有的家長就會說:少吃點零食,一會還能好好吃飯嗎!

       

      再比如說孩子見路邊的石頭很好看,撿了給家長看,家長的第一反應大概率是:路邊啥東西你都撿,臟不臟??!趕緊扔了洗洗手!

       

      或者孩子受傷了,絕大多數的家長第一句話:讓你慢點慢點,不聽,摔了吧!看你以后聽不聽話!

       

      有的家長可能會說:我覺得說的沒問題??!

       

      對咯,問題就在于你說的沒問題。家長們有沒有想過,你們聽到的內容跟孩子表達的內容出入很大,當然,也許你明白孩子是想跟你分享,但是你表現出的反應讓孩子覺得我在跟你說這個東西好吃,你卻跟我說這東西沒營養;我在跟你說這個石頭好看,你卻跟我說不要撿路邊的東西;我想說我傷了很疼,但是你卻告訴我活該。

       

      臺灣一位心理咨詢師認為,再跟孩子溝通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將我們變成“五歲的孩子”,用自己的赤子之心去跟孩子進行心靈上的溝通。

       

      他的意思是我們應該不帶任何批判和評價去傾聽孩子所說的真正內容并給予相應的反饋。在心理學上,這個叫“無條件積極關注”。

       

      在親子關系中,家長們考慮更多是我怎么說才能讓孩子聽我的。

       

      但是家長們,反過來想想你們為什么不愿意跟自己的父母或者長輩聊天?

       

      當孩子的感受傳達給家長的時候,家長們選擇忽略或者否認,孩子們肯定會難過和傷心,甚至還有憤怒。久而久之,他憑什么愿意跟你分享自己的事呢?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原因,就是家長們表達不當。

       

      有一位國際著名的親子溝通專家阿黛爾法伯舉出過十個孩子希望家長閉嘴的場景。

       

      我把它們列出來看看各位家長中了幾條?

       

      1. 責備和問罪

      “讓你進屋先換鞋洗手,你就是不聽話,到處都是腳印和你的臟手??!”

       

      孩子這時候會有幾種反應:

      比起我來說,干凈更重要

      我不承認

      你不是說我不聽話嗎?那我就不聽了

       

      2. 謾罵

      “這點事你都干不好,你還能干啥?”

      “啥都指望不上你!”

      “你簡直是豬腦子,怎么這么笨!”

       

      孩子的幾種反應:

      我討厭父母

      我什么都做不好,那你們還養我干嘛

      哎,又被罵了,怎樣才能不被罵呢

       

      3. 威脅

      “再不來吃飯今天就別吃了!”

      “我數三個數!”

       

      孩子的幾種反應:

      不吃就不吃!餓死我算了!

      又數數,煩死了!

       

      4. 命令

      “還不趕緊寫作業去!磨磨蹭蹭的!”

      “不是跟你說了讓你整理好自己的東西嗎?怎么還不做!快去!現在!立刻!馬上!”

       

      孩子的幾種反應:

       

      我一會會去的,干嘛一遍遍催我

      煩死了又來,就不能讓我休息會嗎?我會整理的

       

      5. 說教

      “自己的衣服一定要疊好,要養成好習慣,不然你以后怎么能有出息?怎么能成大事?做任何事都要認真仔細,細節決定成敗...

       

      孩子的幾種反應:

      天吶每天都要說一遍,有完沒完啊

      都說了八百多遍還說

      行了別說了,讓我好好做完好嗎

       

      6. 警告

      “我告訴你我煩著呢,你別給我惹事”

      “摔了別找我哭,我不管”

       

      孩子的幾種反應:

      我做錯了什么嗎,為什么要對我撒氣

      我還是想跑一下,但是摔了怎么辦,爸媽不會管我的

       

      7. 控訴

       

      “為了你我工作都不干了,你成績考成這樣對得起我嗎?”

      “能不能讓我少操點心,我頭發都白了這么多了,你知不知道為了讓你有現在的生活多不容易”

       

      孩子的幾種反應:

      我讓父母失望了,但我真的努力了

      我是不是真的很沒用

      看來我不配當你們的孩子

       

      8. 比較

      “你就不能學學人家XXX?你看看人家多聽話多懂事,你再看看你”

      “凈學壞的不學好,XXX你怎么不學學,非要學XXX不討喜”

       

      孩子的幾種反應:

      原來我這么差勁,什么多不如別人

      你們這么喜歡XXX,那你們去當XXX的父母吧

      光說我,那XXX的父母能做到的,你們怎么做不到

       

      9. 諷刺挖苦

      “你瞅瞅你寫的是什么???跟鬼畫符一樣,誰看得懂”

      “那么大個書包你都能忘帶,你怎么不把自己扔家里”

       

      孩子的幾種反應:

      我已經在好好寫了,而且我覺得我寫的挺好啊,怎么就讓你說的這么爛

      我也只是忘了而已,大人就不會做錯事嗎

      做什么都不對,那我干脆不做了

       

      10. 預言

      “你這么愛撒謊,以后不會有人相信你的”

      “你總這么自私,誰會愿意跟你做朋友,誰會愿意搭理你”

      孩子的幾種反應:

      媽媽都這么說了,看來我沒救了

      果然沒有人會喜歡我的

      既然我這么討厭,那就這樣吧

       

      怎么樣?以上10個情景里中了幾條?

       

      曾經有人針對20870名中小學生的調查,調查孩子們愿意分享的對象。

       

      其中和同學、朋友傾訴的比例是57%,26%是和父母,另外的17%選擇自己默默承受。

       

      其實跟孩子溝通有的時候只理解字面意思要比強加一些復雜的精神內容要好得多。當你把自己的角色轉換到跟孩子一樣大的時候,你在他那個時候希望父母是怎樣的,那你的孩子也是如此。

       

      當你在孩子眼里不再是聊天終結者的時候,孩子才會愿意跟你分享更多關于他自己的事。


      中出字幕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