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這樣一個教育方式:初中生因為孩子沉迷于手機游戲導致學習成績下降。父親開完家長會之后回到家,脫掉自己的上衣,然后給了兒子一根鞭子,告訴他:
“你這個樣子是我的責任,沒教育好你是我的問題。動手吧,讓我替你挨打,我來替你受罪?!?/span>
沒錯,這位爸爸居然讓孩子用鞭子抽自己。孩子聽著這樣的話嚇得不敢動手。然而爸爸卻還在不停地逼迫孩子動手。
這個案例下面的評論兩極分化。
有人說爸爸這樣真是用心良苦,讓人信服口服;也有人認為爸爸干預承擔自己的責任。
也有人認為這個爸爸的行為過于極端,而且會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心理陰影。
那么從心理學角度來說,這個做法到底可取嗎?
其實,這樣的行為跟教育完全搭不上邊。這只會激化孩子的內疚感和羞恥感。讓孩子變得不堪重負。
還有這樣一個案例:
一位具有“完美主義”傾向的媽媽,要求孩子一定要把一篇長課文一字不漏的背完。但是孩子卻難以完成,即使她憤怒、生氣,孩子依然達不到她的要求。
后來,這位媽媽用了一種讓人瞠目結舌的方式:孩子只要一有卡頓,她就抽自己一巴掌。她看到孩子的表情變得非??謶?,甚至還竊喜:我既沒有打孩子,孩子還被自己鎮住了,看來這方法確實有效。
可實際上,這與直接打孩子本質上并沒區別,這兩者都是暴力形式的一種。
這位媽媽自以為高明的行為,對孩子來說只會造成更大的傷害。她的行為透露著這樣的信息:
我寧可打自己也不舍得打你,這都是為了你!你還這樣不聽話你對得起我嗎?
而孩子接收到這樣的信息會造成內心極大的沖突。但實際上父母自殘也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即使孩子表現的服從,那也是因為恐懼和壓力強迫使然。
這種情況的出現也許和父母缺乏安全感有關,但另一方面可能也跟父母把自己的期望映射到孩子身上有關。
從上面這個案例可以看出,這類父母還處于全能自戀中,他們認定自己是完美的,但又沒能做到自己想象中的程度。
因此,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就應該是別人家的孩子。所以,如果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都不夠完美時,他們就會怒不可遏。因為孩子打破了他們的完美幻想,他們就會把這種怨恨直接傾瀉到孩子身上,孩子會直接承受父母的怨恨與暴怒。然而,這種會讓孩子對父母貼上“壞人”的標簽,這樣孩子會自然而然的對父母產生痛恨,也不會產生內疚。
但是相比之下,更可怕的是父母并未表現出這種明顯的可以讓孩子把自己貼上“壞人”標簽的表現。他們進行的是自我攻擊,這樣既發泄了自己的怨恨,又嚇住了孩子,而且也沒有打孩子,自己沒有做一個壞父母所應該做出的行為,更是將自己的身份從“被害者”變成“加害者”。
而孩子的問題卻出現在,孩子無法痛恨父母,內心依然會有內疚,還會心疼對自己造成莫大壓力的父母,這導致孩子在心理層面的與父母的隔閡越來越大,但是又不能做出其他的過激行為。長此以往,就會成為孩子未來的痛苦之源。
日積月累下去,孩子整天生活在一旦沒有達成父母的期望,就要看到父母對他們自己施加各種殘害行為。他們會認為并不是父母的錯是自己不夠好,心中只有罪惡感和內疚。他們不敢放松,也不敢享受。
而且會習慣為他人的負面情緒負責,甚至形成自虐傾向。而問題的根本形成就是源于父母施加的親子PUA。
所以,我相信父母們都是愛孩子的,可父母們有沒有好好的想過,自己到底相不相信孩子也是愛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