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提出了這樣一個概念:女性應該在自己20-30歲之間努力提升自己,******化降低自己后面的職業和婚戀風險,讓自己30歲之后活得更舒服一些,不遺余力的去打造出自己的絕對優勢或者專業技能等等,還給這個概念起了個詞條:年齡紅利。
乍一看似乎這套理論好像還有些道理,畢竟在最有精力的年齡提升自己沒有任何的不對。只是這套理論還有后面一截下文:
這么做的原因是要在30+以后能夠跟20+的妹子們拉開足夠大的距離,如果30多歲的你和20多歲的你比起來沒什么區別,那男人們肯定會選擇一個年輕漂亮的姑娘而不是選擇這個30多歲的你。
這么一看,這說的不僅僅是要提升自己,另一層的意思豈不是說如果你不提升自己等你過了30就一文不值了?甚至很多女性十分接受這個觀點,并認為這是一種現實,一種殘酷的現實,還由衷的感謝這些“敢說真話”的博主或者UP主們。
誠然,這種現象一定程度的存在,而且這些播主或者UP主們也許確實是發自內心的希望其他女性能獲得更好的生活。但是實際上,這套理論反而加重了女性的痛苦,而那些即使將理論付出實踐,但似乎也并沒有過得更好。
多國研究表明,女性的社交焦慮明顯高于男性,這似乎也可以說明其實上面這個理論只是點出了女性為何而焦慮。女性會比男性有更多去焦慮的理由,光是關于身體方面就有成噸的焦慮點:體重、腿型、肩膀、天鵝頸、A4腰、蝴蝶骨、面部細紋等等等等。
由此也出現了很多美妝博主,教女性們如何化妝、護膚、穿衣搭配等等,甚至成為了一門深奧的學問。而這些都需要女性們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去了解,已經有很多人指出,這種焦慮都跟社會營造出的審美標準有關。
換句話說,在讓自己更精致的方面,女性們已經在瘋狂的內卷了??!
而從女性們的形體焦慮、外貌焦慮、禮儀道德、消費主義等觀念來看,不管是精致內卷還是所謂的年齡紅利,核心問題都體現在一個矛盾的狀態中:自我物化與主體意識。
自我物化就是把自己看做物品,而物品的價值并不來自于喜怒哀樂或者記憶和情緒,反而來自于被社會認可的那一方面。
而當我們處于主體意識感中,我們的經歷、思想、情感、欲望體驗會讓我們清晰的感受到自己活著的感受,而不是專注于自己的社會認可的“價格”。
但所謂的年齡紅利只是將女性視作一種有保質期的物品,并讓她們學會提升自己的物品價值,這樣才能與其他的高價值物品進行匹配。
很多支持者認為,這套說法幫助女性們抵御了婚姻、職場風險,提高了她們的生活質量,盡管遵循這個套路要付出很多,但這都是值得的??伤齻兯坪鯖]想過她們可能會長久地為自己“價格”的領先地位和自身“價格”的提升空間而感到非常焦慮。
同樣的,還有播主表示女性應發揮自己的美貌、溫柔或者柔弱、無知去從男性身上獲得特權和好處。也許在他們看來,這是善意的告訴女性們如何利用社會現實。
但其實這是一種扭曲。這種扭曲帶來的觀點是:女性應該把符合男性期待的女性特點當成是自己的優勢。
這就會導致很多女性會把更多的精力和嘗試投入在“成為一個更符合男性期待的女性”上面,最后容易導致的結果就是對男性產生依賴,并把自己處于一個低等的位置。然而做到這點付出的代價就是真正的自由。因為你會無法成為你想成為的人,無法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用一個框架將自己牢牢框住。
女性心理學家吉列根表示:對女性來說最悲慘的不是受到歧視和不平等的對待,而是女性們潛意識中承認并接受了這一切。
男女平等說的是自由的選擇,女性不一定非要選擇事業才是平等,她們同樣也有權利根據喜好做一個家庭主婦,大可以相信自己可以有不同的選擇。
最后,女性們其實不需要成為某一個樣子才能得到幸福,自己應該賦予自己的價值體現在經驗、情感、欲望、思考、記憶等等方面,認識到自己到底是
誰,到底應該成為怎樣的自己。